合肥门窗周边缝隙的处理的确是争议颇多的。对门窗填缝的要求是“铝门窗外框与墙体的缝隙填塞,应按设计要求处理。若设计无要求时,应采用矿棉条或玻璃棉毡条分层填塞,缝隙外表留5~8mm深的槽口,填塞密封材料”。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不知道有几家会这样做。通常我觉得有这几种处理方法:
1、水泥砂浆填缝:这样施工最简单,也实际。但它对铝门窗装饰面以及门窗框型材内表面有腐蚀及污染。这就要求施工单位施工时严密注意,保护好铝门窗型材的装饰面,在处理门窗外框与墙体缝隙以致墙体表面装饰完毕后,才能取掉铝型材装饰面的保护胶带。至于水泥砂浆对门窗框型材内表面( 非装饰面)容易产生腐蚀,避免的办法是在铝材表面涂以防腐漆。据资料介绍,在水泥砂浆未凝固时,对铝材有腐蚀现象,待水泥砂浆凝固干操后,对铝材的腐蚀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处理方法在我国目前是最常用的方案之一。它能使门窗框牢固的与墙体连接,而且对壁厚较薄的框料起着加固作用。尤其对铝合金推拉门窗下轨道变形起着很重要的加固作用。国外大部采用这种方法,既节约又牢固。
2、发泡剂填缝:发泡剂填缝施工速度较快,但是对于周边要求缝隙较高。成本较高,且对于局部受力不如水泥砂浆填充的好。
3、还有其它做副框的做法,价格贵,实用性差。我个人提倡水泥砂浆填充做法,规范也没有明确不准用水泥砂浆呀?再者我觉得大家不要混淆和套用“柔性连接”的概念。
我是严重反对水泥砂浆填缝的!湿法上墙有以下几大弊病:
1湿水泥砂浆对铝材有腐蚀现象。
铝框截面较小,料较薄时,水泥砂浆填缝易导致铝框变形。这个问题在实际工程中出了多起,后来我们公司一律干法上墙。
水泥砂浆填缝不能用于隔热型材,因为其导热系数较大,保温性能不好。
7地震时,水泥砂浆填缝使整窗丧失了平面变形能力。
中国幕墙论坛|石材幕墙|金属幕墙|单元幕墙|双层幕墙湿法上墙是日本人发明的,那时日本正处于战后回复和发展经济阶段,比较追求降低成本,后来日本对湿法上墙进行了限制,开始使用固定片干法上墙。我们国家实力处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阶段,现在开始对一些落后的技术进行限制是有必要的。
91年的规范对水泥沙浆的使用是有限制,但到了02年新的规范出来对水泥沙浆塞缝的做法已经认同,其中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多年来经验的总结,新的型材工艺不断的提升,原先对型材的防腐问题慢慢得到改善,对于柔性连接的做法也有了不同的声音,我觉得在实际施工中还是要根据各方面来考虑的。
我个人是较偏向于使用水泥沙浆。原因有:
1/施工时对土建预留的洞口要求简单。
5/与土建配合较不容易产生磨擦〔因为叫他们施工时保证洞口的一致是很难的〕。
使用泡沫剂施工对保温性、抗震性、防水性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对窗洞口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且对固定连接片的壁厚要求也更高,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大面积采光的落地窗越来越多,门窗与主体的连接的强度对柔性填缝来说也是更高的考验。楼上很多做法都是上左右三面使用泡沫剂,而下轨采用水泥沙浆,如果说是为了承重的问题这样做,那反过来说下部是门窗漏水的原因,这样做是否忽视了防水的要求。在我们地区对铝合金门窗塞缝使用水泥沙浆塞缝的占了绝大多数〔塑钢窗一定要使用泡沫剂塞缝〕,只要施工得好,防水一样可以达到要求,少数渗漏的原因大多数是跟土建配合不好造成的。不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对使用水泥沙浆塞缝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型材系列小于50系列的不宜使用,因为水泥具有吸水性,断面太小的型材因为防水线纵深不足遇到大雨、台风时抗渗漏性不好。
跟墙体接触的型材背面一定要选用槽型的而不要采用平面的,塞缝饱满后可以形成返水线在水泥沙浆时间长了产生裂缝后也不易进水。
注意跟土建的配合,塞缝时墙体的基层要处理干净,特别禁忌在土建已经粉刷后的墙体上再装框塞缝,这样时间不长就会产生水泥二次施工的裂缝,容易进水。
4/外墙与铝框交接处要打胶。
5/与墙体的固定点要加密防止塞缝挤压变形。
水泥沙浆塞缝要由专业的工人配专业的工具施工。
个人所见仅供参考,讨论可以使人进步,请各位兄弟指点。
合肥门窗上墙分干法上墙和湿法上墙。 湿法上墙在铝框和墙体之间灌注水泥砂浆填充缝隙,湿水泥要接触铝框,水泥固化把铝框限制死了。
干法上墙需要在铝框和墙体之间灌注发泡剂或塞入岩棉毡等软质保温材料,铝框不与水泥接触,是柔性连接。
湿法上墙和固定片干法上墙是日本传入中国的。因为弊病极大,日本后来限制了湿法上墙,采用了固定片干法上墙。钢附框干法上墙是欧洲传入中国的。 从理论上讲,带固定片的干法上墙最为合理,可以比较好的吸收热应力、主体沉降和地震变形,安全性好。但是上墙工期要求非常紧,因为内、外装都等你哪。 附干法上墙节点。钢附框干法上墙图中节点是应甲方要求所做,但道理都差不多。